2010年07月04日 11:55 来源:华夏时报
“亿元级”、“创新高”、“热钱流入”、“100%成交率”等字眼已经成为2010年春拍市场的热门关键词。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有如火山喷发,不仅“亿元级”拍品不断涌现,总成交额也不断创新高: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以20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创下其单季拍卖的最高纪录;5月,中国嘉德春拍又以21.28亿元拔得内地单季拍卖的头筹;6月,北京保利春拍中的黄庭坚《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天价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成交的世界纪录。
有消息称,由于目前楼市、股市不景气,坐拥千亿资金的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等财团纷纷将资金投入到艺术品拍卖市场。尽管涌入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热钱无从查证,但收藏业内人士并不认为这一消息只是无中生有。
“从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大手笔来看,不像收藏家的作风,肯定是投资客所为。”潜心收藏瓷器的收藏家白明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纯粹的收藏者,白明认为收藏艺术品并不在乎其价格是否暴涨,而是在乎收藏者的人文情怀。
据艺术品拍卖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些曾经涉足楼市和股市的财团正利用类似“坐庄炒股”的方式,抬高艺术品价格。例如在拍卖会上进行“假拍”,由拍卖的“托儿”以惊人的高价拍得藏品,为画家和画作造势抬高身价,使得市场上的普通买家相信这些画作价值连城,最后这些财团再“拉高出货”,让普通买家以更高价格接受,从中赚取不菲的利润。
据一位拍卖行内部人士透露,在拍卖会上,往往会场上有很大一部分买家是拍卖行的内部人员,他们频频举牌,帮助推高拍品的价格,暗箱操作制造高成交量的假象。
近期创下天价的黄庭坚《砥柱铭》则惊现财团合力抬价的痕迹。一位不愿具名的收藏界业内人士称,拍下《砥柱铭》的神秘买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有实力的大财团合力购买。而最近又有消息传出,国家拟使用优先购买权将黄庭坚的《砥柱铭》收归国有,因此《砥柱铭》是否真正以4.368亿元成交还是未知数。
不少收藏业内人士质疑,不管是《砥柱铭》还是其他“破亿”的拍品,由于国内拍卖制度的不透明,是否真正成交还值得怀疑,并不排除拍卖会利用假拍来进行炒作。
信心爆棚的拍卖行
金融海啸并未完全退潮,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纵观国内以及国外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撰文指出,佳士得和苏富比对市场复苏预期过高。并警告说,最近高价拍品的频现却使得一些准备出售艺术品的藏家变得贪婪起来,拍卖行也越来越信心爆棚。从近期伦敦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专场看,金融危机的教训都已经被人遗忘。为了吸引更多的精品,拍卖行开始对藏家夸下海口。他们又开始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来吸引潜在的卖家:价格保证、第三方资助等等。这些拍卖行在两年之前还说他们再也不会在这些金融产品上投资,因为那时的亏损实在严重。
中国的2010春拍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就是100%成交率,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春拍中取得100%成交率的专场不下10场,这进一步增强了国内拍卖行的信心。
在火爆的市场中,一些艺术基金开始呈现新的趋势。一些有实力的财团开始与收藏者接触并抛出橄榄枝,愿意给艺术基金放贷,每月收取10%-15%的利息。6月中旬,一家投资者关系顾问公司怡桥财经成立了“怡桥财经艺术基金”,该艺术基金将选取国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艺术家的艺术珍品作为投资对象,继而将艺术珍品的创作大师们推荐给财经界精英。
破亿,福祸相倚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正当投资客惊叹艺术品收藏升值的巨大潜力时,真正的艺术品收藏者却在担忧连连的“破亿”潜藏着新的危机,艺术品的价格呈现虚高,一旦泡沫破灭,最后接盘的投资者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经常能看见知名企业家的身影,新理益集团董事长刘益谦就是有名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去年秋拍中,刘益谦曾以1.69亿元的高价拍下明代莆田画家吴彬作品《十八应真图》。2009年刘益谦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花费的资金超过12亿元,他也成为了中国艺术品跃升亿元时代的重要推手。
不过,很多企业家对于艺术品收藏并无特别爱好,之所以高价购买拍卖艺术品,只因为艺术品投资还有一项功能——避税。
购买者在买入艺术品时取得三联式发票作为冲抵销货营业税的进项部分,但并未将所购艺术品列入公司财产或者商品存货,以起到避税的作用。
还有一些以公司名义拍卖的艺术品,将艺术品列入公司的“固定资产”一项,再年年折旧,几年下来,这件艺术品在会计账面上就能变身为“零资产”而能随意处置。
“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缺乏正确的收藏观念,缺乏艺术品收藏的规范标准,也缺乏艺术收藏的人文气息。”白明对记者表示,“资金运作炒作艺术品,并不是什么好事。”
白明建议普通的收藏爱好者,真正的收藏要看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而不可贪求经济价值,普通收藏者要注重多学习,收藏的支出最好不要超过个人资产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