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专家名录
唐朱昌
唐朱昌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复旦大学俄...
严立新
严立新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陆家嘴金...
陈浩然
陈浩然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刑法研究中心主任。...
何 萍
何 萍
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荷...
李小杰
李小杰
安永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咨询总监,曾任蚂蚁金服反洗钱总监,复旦大学...
周锦贤
周锦贤
周锦贤先生,香港人,广州暨南大学法律学士,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
童文俊
童文俊
高级经济师,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
汤 俊
汤 俊
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安全学院教授。长期专注于反洗钱/反恐...
李 刚
李 刚
生辰:1977.7.26 籍贯:辽宁抚顺 民族:汉 党派:九三学社 职称:教授 研究...
祝亚雄
祝亚雄
祝亚雄,1974年生,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
顾卿华
顾卿华
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现任安永管理咨询服务合伙...
张平
张平
工作履历:曾在国家审计署从事审计工作,是国家第一批政府审计师;曾在...
转发
上传时间: 2018-09-29      浏览次数:1150次
吴晓求:中国金融初具大国金融特征,进入“双风险”结构时代


来源:搜狐智库

 

9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出席该校举行的“2018金融学科第二届年会”并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金融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目前中国金融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落后并带有明显计划痕迹的计划经济发展成为初具现代金融特征的市场化金融,中国金融开始具有大国金融的一些特征。

 

随后,吴晓求从金融资产规模、金融业态、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开放和大国金融六个方面出发,全面的分析了中国金融的现状以及未来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向。

 

以下为演讲精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改革开放前的贫穷、落后、封闭的国家,变成小康、进步、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金融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比较传统落后、带有非常明显计划痕迹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初具现代金融特征的市场化的金融,中国金融开始具有大国金融的一些特征。也在当前金融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些战略设想和改革的路径。

 

一、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张与结构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从金融资产规模扩张、扩大结构调整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就是金融资产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证券化金融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虽然最近股票市场有一些低迷,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证券化的资产的规模和比例虽然有波动,但一直是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资产的规模来看,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居民储蓄存款从1978年的210亿元到现在超过68万亿;从金融市场来看,1978年的时候,中国金融市场非常单一,全社会大概1000多亿,口径不同,最大的口径是360万亿,从总量来看,外汇储备1978年是1.67亿美元,现在是在31000亿之上。

 

这里面得到一个结论,一是在快速增长的时候,货币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是20.5%,M2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货币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金融的货币化率由当年的0.318%上升到2.03%,这是金融深化的一个指标,有人说这是货币超发的一个指标,我更倾向于前面一个看法。

 

二是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规模呈现了较快的增长,从1990年到2018年6月,年增长速度是29%,即便是最窄的口径, M2+证券化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的规模也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并对整个金融结构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观察金融资产规模扩张的结构变化,从融资机制来看,融资机制我们经常说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这是一个非常粗浅的说法,实际上我对这个概念始终存有一种疑虑,因为他们两个都是从增量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对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来说,存量价格比增量要更重要。

 

如果直接从另外两个概念比,应该难说在未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存量的还是比较小的,但是增量很大,这是对金融功能的理解。财富存量比增量的结构调整应该比前面更重要,所以我更注重存量的比较,所以我不太注重对于增量的比较。我们证券化资产的存量市值是显而易见的是在不断的增长,和银行的信贷资产相比较,应该说它的增长速度是要快一点。

 

从整个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来看,主要是基于财富管理的角度。可以看到中国金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已经进入到市场化金融发展模式,金融部门持有证券化的资产占比也在提升。

 

二.金融业态的变化:从单一到多元

 

从金融业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金融业态经历是从单一到多元的状态,1990年之前,中国金融业态是非常单一的,基本上商业银行是唯一的金融业态,1990年两个交易所建立之后,开启了金融脱媒的现象。

 

这虽然是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做的改革,但是这时候中国金融处于相对多元的时代,证券化的部分比较小,但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证券化的比重迅速提升。

 

从1990年到2005年改革期间,整个资本市场发展速度非常慢,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现在市场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股权分置的约束,使得我们金融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困扰。

 

2005年之后,整个的市值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第一次跨进了10万亿元大关,而且市值流通的比例在迅速提高。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金融开始趋向于二元的时代。2010年之后,科技对金融广泛的渗透,金融的业态正在多元,新的金融业态出现。如果说这个市场是对传统金融融资的脱媒,实际上我还是认为,我们科技对金融基因的改变实际上使得金融的脱媒速度加快了,甚至称之为金融的第二次脱媒,是基于科技的脱媒,主要是对支付的脱媒,所以到现在来看,金融显而易见是多元的时代,而且科技变得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颠覆性。

 

未来中国金融的深刻变化,除了脱媒会缓慢的发生影响(因为它很难发生快速的影响),科技会以更快的速度加快整个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

 

金融业态的变化意味着金融功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金融风险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也意味着整个金融的服务效益会发生变化。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之后形成第三金融业态,如果银行和资本银行是第一生态,科技是第二业态,金融科技或者叫Fintech是第三业态。

 

进入多元效应之后会跨越时空因素,更为重要的会对传统金融的评价体系产生影响,特别是信用评价的指标、信用评价的方法,都会发生突变。

 

为什么在科技金融里,P2P会出现严重的问题?P2P赖以生存的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足够的大数据,但它没有足够的大数据平台,无法从网上对客户进行系统甄别。第二,P2P本质上是第三金融业态,利润并不丰厚。他们服务的是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客户端决定了他们利润达不到平均金融利润。但是从业者认为这是暴利业态,这是严重错位的,所以它会出现大问题。而第三方支付认识到了这种属性,所以取得了成功。

 

另外一个业态的变化,会使得整个中国金融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中国金融主要是一种机构风险,因为以主要金融机构为主要业态的时候,中国金融机构表现为金融风险,主要是资本不足,所以对传统金融机构主要监管指标就是资本充足率,以这个机制来对冲风险,维持整个机构的稳定。后来加了很多监管指标,包括存款准备金等很重要的监管指标,这些都是约束机构风险产生的对外部的影响。

 

金融业态发生深刻变化之后,从第一业态、第二业态到第三业态,我们发现金融在发生变化,因为第三业态金融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信息披露和市场的透明度,这一块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金融业态的变化变得非常重要,它在我们整个金融结构的变革产生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三.金融风险:从资本不足道透明度风险

 

中国金融风险结构变化,主要从原来资本不足风险到透明度风险的并重。刚才说业态和资产结构这样一个变化,所以原来更多来自于资本不足的风险。无论来自于证券规模化的提升变化,还是来自于第三金融业态的变化,你会发现他们的风险基本上全部来自于透明度的风险,因为那些是财富管理的基础资产,有一些需要大量的数据平台,这本身也决定了后面发展的业态本身它的风险特征是透明度不行,也就是信息披露。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了由之前的机构风险到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这样的风险意味着我们监管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四.金融开放与国际化

 

回顾一下汇率制度的改革,这也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部分,我们理解主要从两个方面观测:一是汇率制度的改革,二是国际资本流动,我后面加了一个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量。

 

汇率制度来看,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经过了几个节点,从1980年开始,1994年开始走向浮动汇率,结束了当时的双汇率制度。2005年又进行比较大的改革,最重要的还是2015年811汇改,中间价的起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一日的收盘价作为一个中间价的过程,这期间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

 

后来加入篮子货币,我们一直在美元和篮子货币之间发生调整,后来发现单一美元不行,然后加入篮子货币,对冲对它的影响。2007年,我们又加入了调节因子的变化。这里面基本的要点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定价的基础是架构报价到市场收盘价,参考货币由单一货币到篮子货币,浮动幅度由0.5到1%、2%,直接管理从窗口制导导逆周期的调节因子,逆周期的调节因子是比较复杂的,它主要是对冲一个生命周期。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从1980年到现在,都可以发现我们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坚定不移,但是我们始终是在一种探索式的试错方面,我们国家在汇率制度改革方面非常的谨慎,都是带有探索式的试错的方法,但是汇改的方向非常明确,坚定不移。

 

国际资本的流动方面:国际资本的流动主要是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FDI和对外投资,一个是国际资本流动。FDI最近十几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目前在全球排前两位,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在1400亿美元左右,对外投资大概是在1200到1400亿美元之间。对外投资部分,最近两三年也发生快速增长,特别是去年增长速度非常快,随后整个汇率制度做了一些变化,所以2017年有所回落。

 

五.金融监管:从大一统到分业监管再到双柱功能监管

 

由于金融市场金融等变化,中国金融监管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大一统到分业监管,再到双柱动能监管的过程。大一统的监管主要在1983年到1992年,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全方位监管,人民银行成立了证券办公室,也在人民银行管辖内。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了我们整个中国分业监管开始启动。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整个分业监管的完善。1992-2008是分业监管的时代,是一行三会,走得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这个模式和当时的中国金融结构和中国金融风险的结构我认为是相匹配的,这种模式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8年3月是第三个阶段,就是双柱动能监管时代来临,我们双支柱还没有形成,但是双支柱的雏形已经形成,它主要基于风险结构变化的一种选择,最重要的中国金融风险已经从过去的机构风险或者制度风险过渡到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风险时代,或者说透明度风险和资本风险并存时代。

 

六.现代金融体系和大国金融

 

未来,我认为中国金融最重要的就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及建设大国金融。中国金融已经具备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特征,也开始具备了大国金融的某些元素。基本的,我理解的现在金融体系包括三方面:

 

一是高度市场化,也就是证券化不断的提升,未来中国金融的财富管理和融资应该是会并重的时代,而且未来财富管理会非常重要,这要求整个市场需要高度市场化。

 

二是高科技,最近十年来中国金融的进步说明了这一点,原来在银行排队非常麻烦,现在一般的转帐、支付负责的简单,在办公室2秒就可以解决,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三是开放的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将会越来越开放,未来得战略目标应该是它要成立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大国金融有一些基本的元素:一是要进入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二是市场创新能力与金融服务提供商;三是发达的货币市场和安全、便捷的支付体系;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