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3 03:27:00 来源: 新文化报(吉林)
教育部11月1日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教育部表示,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坚决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见本报今日14版报道)。
择校费乱象由来已久,《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2.9%的人认为择校费应纳入商业贿赂范围。从法理上讲,商业贿赂是商业过程中为达商业目的而发生的财富非生产性转移行为。而择校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并不是商业行为,将择校费纳入商业贿赂并不靠谱,但是八成网民建议将择校费纳入商业贿赂值得思考,这除了说明公众不满择校费以外,更多的是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实感到焦虑。
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但是家长们仍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根本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即使教育部设定了治理乱收费的时间表,也无法阻挡千千万万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教育部禁止择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并未停止。比如,户口空挂(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有的家长找关系落户厕所);学生把学籍挂在生源所在地学校,然后到好学校借读;再比如,公办学校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举办校中校、校外校,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等等。笔者的小孩上小学,虽然上的是公办学校但是因为生源地不对口,仍然被收取了万余元择校费。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更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大多停留在补充硬件设施的阶段。
如果说硬件设施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与学校教育氛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少数名校。由于校际差异,优质师资难以向薄弱学校倾斜,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
可以说,如果政府继续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择校”禁令与治理乱收费的时间表仍可能会被架空。如果教育投入能跟上了教育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一些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孩子不用花钱择校,那么,择校费自然而然便会退出民众的视野。